传统金融毒瘤侵袭,加密行业创业项目平庸化!
内容提要:当前加密货币生态创新活力显著衰退,新项目多为资本驱动的模仿品,主要集中于链上永续合约、稳定币基础设施、RWA代币化及数据上链等赛道。项目团队多为传统金融机构背景,强调合规而非技术突破,缺乏草根创业的颠覆性创意。作者认为生态已日益趋同于传统金融细分领域,失去了区块链原有的去中心化本色与创新活力。
加密货币生态系统正逐渐失去创新活力,被资本主导的复制专案和传统金融思维占据了市场。
(前情提要:Coinbase 豪言「取代银行」:Brian Armstrong 的加密超级应用,将如何颠覆传统金融版图? )
周末的时候,一位很久不太联系的朋友给我发来一条微信,问这段时间以来加密生态有没有什么好玩新鲜的专案。
我很遗憾地回复他,这个周期以来在加密生态中除了极少数赛道以外,我都没有发现什么新鲜的专案。
于是朋友感叹,很长一段时间了,他和他的伙伴都觉得非常无聊,对其它市场(比如股市)不太敢碰,对迷因币又没多大兴趣,比特币、以太坊是一直持有,但此外还想找些其它有长期潜力、值得长期持有的专案,却就是找不到了。
这也是我的同感。
现在就连我经常看的一些生态媒体报导的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新闻,有时候连看的兴趣都相当寡淡。
这两天,我看了看 messari 上总结的今年以来的每个月比较重要的融资专案,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
加密专案的四大类型
一类是被 Hyperliquid 带火的链上永续合约交易平台(Perp DEX);
第二类是和稳定币相关各种基础设施,比如 L1、支付平台;
第三类是和 RWA 相关的各种代币化平台;
第四类是杂项,但基本也是以各种基础设施为主,比如资料上链。
这些专案的鲜明特点
这些专案一眼看过去就能发现它们鲜明的特点:
– 没有什么创新,就是拿钱硬砸,希望能在赛道中卡位。
比如第一类专案中 99% 都是对著 Hyperliquid 照猫画虎刻出来的,看上去毫无新意。
这活生生就是要把一个赛道卷成红海的节奏。
– 专案团队几乎见不到草根了,要么背靠大玩家,要么就是从传统金融机构出来创业的。
最明显的就是稳定币相关的专案和各种 RWA 专案。
– 合规、与监管关系密切成了不少专案炫耀的「资本」。
这一点同样在稳定币和 RWA 专案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 原本我以为只会在某些地区才出现的伪区块链专案竟然在海外也流行起来了。
比如第四类专案中有个资料上链的专案,堂而皇之地表示它们用的是有许可的区块链(permissioned blockchain),然后用上了隐私技术把用户的资料保护上链。
看到这种专案我就奇怪:这类东西不用区块链不是一样的可以吗?
现在一些相对重视个人隐私保护的海外网路巨头对资料就有了比较好的隐私保护,资料都是经过处理后才传输或者储存的。
这哪里需要什么区块链?
用一个分散式资料库不就行了?
就这种专案还有一些风投去投?
失去活力的生态系统
整整几十个最近几个月被热投的专案都是这类品种。既没有过往周期中那种「草根」创业的野蛮和活力,更没有加密赛道过往自带的那种去中心化本色。
我甚至怀念起过往周期中看到的一些「荒谬」专案。因为它够出位、够创新,所以才会给人荒谬的感觉。而往往伟大、颠覆的专案就是出自荒谬。
如果创业专案一眼看过去,所有人都懂它是干什么的,都知道它在模仿谁,这种创业专案能有多大的空间、多大的潜力?
这类专案无非就是拼谁的资源多,最后谁能把谁卷死,谁能熬到最后。
我还是更喜欢那些草根创业,开天辟地、真正的区块链创业专案。但可惜这样的专案在这个周期太少了。
现在的加密生态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独立于其它生态的一个新生态,倒是越来越像传统生态的一个细分赛道。
- 相关话题
-
- 传统金融巨头进军加密市场:Hamilton Lane在Solana链上推出私人信贷基金SCOPE
- AI Agent热潮兴起:预计持续至少4个月,重塑加密行业新风口
- 特朗普家族式发币引热议:加密行业未来走向何方?
- 币圈受传统金融市场影响三大因素解析及后市展望
- 山寨币:币圈毒瘤,骗局与欺诈的温床
- 贝莱德视比特币为避险资产:加密行业迎来重大利好
- 马斯克宣布接管SEC,加密行业震动,未来走向引关注
- 孙哥策略必重视:稳定币理财或成加密行业新主线
- Ripple CEO怒斥SEC决策突变,加密行业未来走向扑朔迷离
- CZ回应Bybit遭黑客攻击:传统银行难承14亿美元损失,凸显加密行业敏捷性
- MGX斥资20亿美元投资BNB,加密行业历史性里程碑
- Paradigm重磅报告:Defi和可扩展金融将重塑传统金融未来,以太坊成关键基础设施
-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