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以太坊 > 正文

以太坊的工程能力与去中心化困境

100WW 的 WEB3 项目交互记录2024-07-28 来源:@5d8410231

内容提要:以太坊的问题在于缺乏工程能力和意愿,其团队主要是研究员而非工程师。这导致它难以推进大规模工程,且无法验证其基础设施设想是否满足应用需求。尽管以太坊的协议设计非常先进,但没有工程支持,这些设想难以落地。以太坊的现状难以改变,因为其基金会成员和资金结构限制了变革的可能性。目前的变化主要集中在L2和DeFi等外围应用上。

以太坊的工程能力与去中心化困境

最近在想,以太坊问题究竟是什么?
看以太坊的工程能力,有时候觉得可笑。
最近看过一个测算,大意是:
Twitter有1000个工程师,每个人每天写 3 行有用的代码,
那么,每年写:3*200*1000,也是 60万行代码啊。
应该也是看马斯克的某个地方分析的吧,但不是他的原话
或许问题是:以太坊基金会是个研究组织,它自我定位是协议研究,是研究员。
因此,正如我们看到的,它的团队里面甚至都没有成建制的工程团队。
它也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支持外部的工程团队。
如,Geth这么多年,好不容易 Reth 出来,多推广支持不过分吧
或许这就是以太坊的宿命
它不具备推进大规模工程的能力
甚至潜意识的共识是,如果它自身参与大规模工程的推进就与其去中心化违背
一个技术项目,自身缺乏工程能力
带来的结果就是周边的这些工程巨狼,比如 Censensus Polygon Arb/op starknet
它没有工程能力,也没有工程意愿
这也必然让它不会涉足应用的开发
但我不明白的一点是,
如果你没有亲手做应用开发,就是建基础设施、建基础设施(其实只是画图)
你们这些神奇的架构师、研究员怎么就知道自己设想的基础设施是应用所需的呢?
以前我曾经拿 Vitalik 和 Linus 比
但我觉得从工程能力角度讲,V 还是比 Linus 差太远
Linus 一直在一线做工程,现在编码似乎少了
但现在他还是核心代码的审核者
为什么强调工程能力呢? 技术项目的核心,不只是架构,更是工程 不参与工程,设想必然会越来越飘忽 不参与应用层面的工程,哪怕只是试验品,那么也会导致基础设施的工程实际的困难点
所以,虽然我们也觉得 Gavin wood 有问题,称不上 CTO ,但他真是干工程的
因此,以太坊的问题不是没有「营销部门」
是它没有工程部门(也没有工程意识)
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各种「神奇」的设想
Proto-Danksharding 对不对,当然非常对
PeerDAS 对不对,当然也非常对
但究竟是为什么?没有工程部门,就会只在形而上的层次讨论和决策。
有一个工程规范(specification),然后就可以开发出各种应用出来吗?
这样的思路在基础协议(比如TCP/IP)上也许可行吧
但以太坊这种层级的协议,只靠 specification 就可以了吗?
以太坊的现状应该是改变不了了
它比 BTC 还难改变,因为以太坊基金会人不会变,也不会有获得巨额资金来推动改变
或许有能够与以太坊基金会抗争的矿工已经被转 PoS 赶走了
那么,所有的变化都只是能外围的——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 L2、Lido / EigenLayer以及上一轮的 DeFi 应用。

$ETH
相关话题
相关资讯
您可能喜欢的标签
猜你喜欢

2JMTT.com Copyright ©加密头条 All Rights Reserved

加密头条,探索加密世界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