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加密百科 > 正文

加密货币市场真相:背后操控者揭秘

鹰哥加密局2025-10-14 来源:Web3鉴查院

内容提要:本文指出币圈投资者难以盈利的深层原因并非仅因市场内幕交易,而更多源于自身潜意识的强大惯性,其追求安全熟悉感常导致高买低卖等非理性行为。破局关键在于不靠意志力硬抗,而是通过制定自动交易规则或培养微习惯等策略,以微小、无威胁的改变逐步驯化潜意识,将其引导至新的舒适区,从而降低认知损耗,实现持续成长与理性投资。

这篇文章也是前几天没事,跟几个币圈多年老友聊天,最后根据印象整理的。最早发朋友圈,很多朋友都点赞表示赞同,因此也转发到币安广场来。

如果有进入币圈N年还没有赚到钱自由的朋友,看了这篇文章后也不会太焦虑了。

每个在币圈待久了的朋友,肯定都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到一个时间点,比如春节,五一,都暗暗下决心,要管住自己的手,要定投比特币,要严格按照交易计划执行交易。刚开始几天,执行的不错,每次都是按照等比例开仓的,也都赚了钱,但每到一周,情况就变了。

#合约爆仓更难受的是那种被针对的感觉,好像总有"看不见的手"在盯着你的账户操作。每次失败,内心都充满愤怒和无力,慢慢越来越怀疑这个市场。

这种心态发酵到极致,就是这两年加密货币圈子的一股声浪,认为我们普通散户就是被收割的,永远无法战胜那些拥有内幕信息的巨鲸。

其实,市场上确实有人在"做局",但更深层次的"局",可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大脑里。

市场明处的"局":内幕信息与精准收割

公开数据表明,一些匿名的加密货币投资者通过获取内幕消息,从而抢先获知某种加密货币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上市时间,最终牟取利益。

远的不说,这次“10.12大暴跌”行情,史诗级的爆仓数据。但是某聪明钱包在特总发布消息前30分钟提前埋伏,最终斩获近2亿美金。

这种"神之操作"并非个例。Argus公司发现了46个"先知"加密钱包,这些代币不久后在Coinbase、币安和FTX这些加密货币交易所上架。

而这些"先知"加密钱包的所有者的身份,无法通过公共区块链来确定。

内幕交易指控在加密货币领域并不新鲜。今年3月,一个身份不明的个人或团体通过交易Bubb迷因币获利超过48.2万美元。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加密货币市场确实不完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潜在的内幕交易。

但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成为被收割的一方?难道仅仅是因为有这些"先知"钱包的存在吗?

更深层的"局":我们大脑中的对手

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里对潜意识系统有个描述,它快速、凭直觉、依赖习惯。它的核心任务是节能和保证安全,这一点大家好好体会下。

它不喜欢改变,因为改变意味着未知危险和能量消耗。这个系统巨大无比,可能大家不知道,潜意识在长期决策过程中权重占90%以上。

这就意味着咱们脑子里那些理性分析,那些精心研究的投资策略,最多只占10%的投票权。

咱们就像一个只有10%股份的小股东,坐在CEO的位子上,对投资决策侃侃而谈。但公司真正的走向,得看那个占了90%股份、却从不露面、极度神秘捉摸不透的大老板的脸色。

这也是为啥"看了那么多技术分析,却还是赚不到钱"。因为你学的知识,只是说给你那"10%的显意识"听的,它啥都懂,但它说了不算。

而真正需要被说服、被教育的,是那沉默的"90%",你又没法跟它沟通。你跟它讲道理是没用的,它听不懂。

它只认一样东西:重复的、安全的体验。

所以,打鸡血没用,发毒誓也没用。激情上来了,它容忍你折腾几天,然后在你激情褪去的时候,再拖回原来轨道。任何激情,在90%的惯性面前,被耗光是迟早的。

并不是不是意志力薄弱,只是没搞懂自己大脑的权力结构,在错误地使用微薄的力量去跟潜意识对抗,没意识到时间是站在它那一边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理解自己到底是跟谁在做对手局,不然既打不赢,还会陷入自己是废物的感觉。

其实咱们真正一生之敌,就是潜意识。

潜意识的运行机制:为什么我们总在高点买入,低点卖出?

潜意识这东西,是真不怎么高级。它不像你自己会考虑长远规划,懂得延迟满足。它运行的方式非常原始,操作系统和硬件是一大堆上古玩意,什么蜥蜴的脑子,猴子的脑子。

它的核心任务只有一个:活下去。对它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那什么是安全?熟悉的就是安全。

每天习惯的生活方式,就是它认定的安全区,所以它讨厌任何改变。对于太多人来说,躺床上刷手机,追涨杀跌,在牛市高点忍不住入场,在熊市低点忍不住割肉。

这些事尽管不太理性,但它很熟悉。它觉得没问题,很安全,这样挺好。

一旦想改变,比如想严格执行止损策略,想在市场狂热时保持冷静。在潜意识看来,这麻烦大了。这相当于你作为一个原始人,突然要离开熟悉的山洞,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丛林。

它会立刻拉响警报,想尽办法折腾你。而警报的表现形式,就是你的情绪,或者说折腾你的情绪。

你会感到莫名的烦躁和焦虑。看到别人赚钱了自己没赚到,心里那个声音不断说:"再不进场就晚了"、"这次不一样"、"肯定会错过"。

也就是说,它有种强烈的破坏性。它用让你"不爽"甚至"痛苦"的感觉,试图把你拽回那个它认为安全的、熟悉的旧轨道上。

它不在乎你长期能否稳定盈利,它只在乎此刻是否舒适。

这就能解释很多现象了。为什么很多人明知是泡沫,还是忍不住入场?不是因为不懂风险,是那种"别人都赚钱了"的熟悉感太强烈。

潜意识觉得必须跟上大部队,就会用错失恐惧(FOMO)攻击你,直到你冲进去,让它重新找回"和大家一样"的安全感。

为什么很多人明明设了止损,还是忍不住撤单?因为即使亏损,那也是熟悉的亏损。严格执行止损带来的痛苦,潜意识会将其识别为"确认了的损失",用巨大的不适感把你按在原地。

所以,靠打鸡血,靠发誓,效果是很差的。你的显意识(前额叶皮层)虽然高级,但功耗大,容易累。你的潜意识(基底节等原始脑区)虽然低级,但它是后台自动运行的,7x24小时不间断,力量强大。

你用一时的斗志,去对抗一个时刻警惕、力量强大的原始系统,胜算几乎为零。

如何破局:从小处"骗"过你的大脑

那怎么办?认命吗?当然不是,这些年已经有了很成熟的方案。

第一种比较简单粗暴,直接换环境。很多人快速成长,就是到了新环境里,没有退路,没有选择,只能死扛,痛苦是痛苦,但成长特别快。

在加密货币投资中,这相当于制定严格的交易规则并自动执行,不给自己留下主观决策的空间。

还有一种,就是"微习惯"。如果了解微习惯的小伙伴,可以不往下看了,如果不了解或者想了解更多,咱们继续。

诀窍就在于,别硬来。别想着一步登天。你要做的,不是用意志力去对抗它,而是用策略去"骗"过它。

怎么骗?只能是把改变的"剂量"调到足够低。低到潜意识根本不觉得这是个"改变",只要足够低,它都懒得拉响警报。

比如投资。一上来就发誓每天研究十小时,那套常年不学习的系统会吓死的。它的第一反应是抗拒。

可以把目标定为:每天读一篇高质量的加密货币分析,或者,就像有人说的,每天只记录一次自己的投资心情。

每天只记录一次心情,这算个事吗?对潜意识来说,这太微不足道了。它甚至不会把这当成一个"威胁"。

记录完,任务完成。你给了意识一个交代:"看,我坚持了"。更重要的是,你给了潜意识一个极其微弱的新信号:"看,这个动作也没啥危险"。

每天重复这个"无威胁"的动作。慢慢地,潜意识就习惯了。它会觉得:"还凑合,每天做这么一下,是新的日常了。"

很多时候,你记录完心情,状态不错,会顺手再多看几行数据。日积月累,这个新行为就从"陌生"变成了"熟悉"。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驯化",驯化内心那个原始、胆小但又力量强大的自己。

不是在战胜它,而是在引导它,让它慢慢接受新的、对长期有利的行为,成为新的"舒适区"。

这需要时间,没有速成班,越着急输的越惨,不能总想着一个月脱胎换骨,这不现实。人体的系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改变的速度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得有耐心。

等到一个行为形成习惯,变成了潜意识的一部分,那今后就彻底自动驾驶了。

这种自动驾驶的好习惯越来越多,又有个明显好处,就是可以大幅降低"认知损耗"。这也是卡尼曼提出来的一个理论。

他认为人的意志力什么的,其实是个电池,用光了就没了。频繁做选择和决策,抑制冲动,应对不确定性,很容易把这种资源耗尽。

你自动驾驶的好习惯多了之后,就可以把认知电池拿出来干别的,这就是所谓的"自律给我自由",你自律的好习惯越多,就有越多的精力和意志力去分析市场真正的机会与风险。

真正的自律,其实是极度轻松的,也只有轻松的自律才能持久。

所以说,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切香肠"。

结语:市场有局,心里更要有谱

别再去责怪自己的意志力了。意志力是稀缺资源,靠不住。那些投资高手从不靠硬撑。他们懂得和自己的身体谈判,偷鸡摸狗一样修改那个最强大的自动运行系统。

监管机构也在质疑加密市场对散户的公平性,但外部监管解决不了我们内心的问题。

如果真想在这个市场生存下去,今天就开始。把目标定得小到可笑,小到不可能失败。然后,重复,耐心地重复。时间到了,变化自然会发生。

确实慢了点,但这是唯一靠谱的路。

全文完,感谢阅读,如果喜欢点个赞吧。

相关话题
相关资讯
您可能喜欢的标签
猜你喜欢

2JMTT.com Copyright ©加密头条 All Rights Reserved

加密头条,探索加密世界无限可能